webnovel

第二百八十二章 朝堂又闹开了

至此,他身挂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节度将印,为有唐以来第一人。(“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三、唯一的裂隙

  王忠嗣挂河西、陇右将印期间,从朔方军调拨良马九千匹补充河西唐军。

  随后,其帐下的悍将在青海、积石等地,连续大败吐蕃,拓地千余里。

  但此时,身居高位的王忠嗣,已从一个好勇斗狠的前锋,成长为主政一方的大帅。

  在连胜之余,他开始爱惜唐军士卒的有生力量,谋求以更小的代价,换取更多胜利成果。

  为此,他及其重视唐军的训练水平和装备保障。不但做到“训练士马,缺则补之”,甚至在士卒的弓箭上刻上名字,以备复查。

  他还对手下将领说:“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但这种体恤国力的方针,不但与帝王的想法背道而驰,也与要更进一步的武将集团相左。

  随着,河西唐军不断拓展疆域,边境上重要的战略节点石堡城,逐渐成了帝王目光的焦点。

  作为军事主官,当玄宗征求王忠嗣意见时,他上书劝慰道:“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唐玄宗对此很不高兴,但碍于二人间的情谊,并未发作。

  王忠嗣不想取这份功劳,但挡不住别人想取。

  天宝六年(747年),董延光上奏攻了取石堡城的计划,玄宗一见马上诏准。

  但因为石堡城地形险要“吐蕃举国守之”,唐军在调动董延光部之外,还命王忠嗣所部分兵接应。

  对此,王忠嗣故意拖延应对,迟迟不肯发兵。

  时任河西兵马使李光弼见状,匹马奔至王忠嗣大营相劝。

  “向者大夫以士卒为心,有拒董延光之色,虽曰受诏,实夺其谋。何者?大夫以数万众付之,而不悬重赏,则何以贾三军之勇乎?大夫财帛盈库,何惜数万段之赏以杜其谗口乎!彼如不捷,归罪于大夫矣。”

  王忠嗣对李光弼“彼如不捷,归罪于大夫矣”的告诫,淡然相对:“李将军,忠嗣计已决矣。平生始望,岂及贵乎?今争一城,得之未制于敌,不得之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归朝宿卫乎!其次,岂失一黔中上佐乎?此所甘心也。”

Locked Chapter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