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二百八十三章 倔强的李纯

王君㚟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后,二人并称为“王、郭”。

  要知道,王君㚟能与猛将郭知运并称,可不是因为他们是老乡(瓜州常乐人)。

  宰相张说给郭知运写的神道碑中,如此描述他的勇猛,“公太白之精,雷泉之灵。身长七尺,力能扛鼎,猿臂虎口,射穿七札,剑敌万人。”

  王、郭二人能“名著西陲,为虏所惮”,自然都是一刀一枪,硬砍出来的威名。

  但很有意思的是,在《旧唐书》不过区区数百字的王君㚟传里,对他的描述却极其分裂。

  既有深入青海草原腹地重创吐蕃,报大非川一箭之仇的战功;又有其不敢出战,登城而哭的记载。

  那这位如此分裂的河西节度使,究竟走过了怎样一段人生经历呢?

  二、轻骑奔袭一战成名

  身挂两镇帅印的王君㚟,没给自己的老乡丢人。

  724年(开元十二年),在探知吐蕃后勤基地位置后,他亲率精锐骑兵奔袭数百里。在深入草原腹地的牧场上,给了吐蕃军队一个黑虎掏心。

  由于吐蕃军队牧骑结合的特点,每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几乎都征发整个部落全族向前。

  这些被征发的部落,青壮年在前线厮杀,老幼妇孺则在后方放牧,进行后勤保障。

  论钦陵与薛仁贵在大非川决战时,吐蕃能先调动二十万人围歼郭待封部,而后又集结四十万重兵逼薛仁贵摊牌。

  所凭借的,正是这种全族而进的动员方式。

  随着青海草原战争态势的稳固,吐蕃逐渐开始在青海湖周边,建立半永久的后勤放牧基地。

  这些平时的放牧集散地,战时的军队前进基地,对唐军极具威胁。

  故在唐蕃交战中,发生了大量破袭战的案例。

  (相关战例,见拙作《帝国嗜血——两封唐军贺表,藏着三次河陇大捷!》)

  王君㚟发动的破袭战也很成功,措手不及的吐蕃守军大败而逃。

  后勤基地里大量牲畜、毛毡、粮食等物资被唐军缴获,很多不及逃走的吐蕃部落民也被俘虏。

  王君㚟将牲畜赶回河西,俘虏则送到长安去“报功献捷”。

  唐玄宗为显示自己的好生之德,并没有处死吐蕃战俘,而是假模假式的说:“凡事俘囚,法当处死。我好生恶杀,覆育万方,汝等虽是外蕃,物类亦同中国,今舍汝性命,以申含养。并向鸿胪,待后处分。”

  三、大非川下一雪前耻

  726年(开元十四年)冬,吐蕃主帅悉诺逻恭禄,率兵大举进攻河陇地区。

Locked Chapter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