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六百章 孔子问道

鲁昭公二十四年(BC518)春,孟僖子去世了。他在去世前将自己那对年仅十三岁的双胞胎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送入孔子门之中,要求兄弟俩跟随孔子学习六艺。

  孔子在鲁国学习周礼,到宋国学习殷商之礼,又从郯子那学习虞夏之礼,唯独没有学习过王室之礼(鲁礼只是周礼的一部分,并不包含王室专有的礼仪)。因此孔子一直有个心愿,他希望到成周去拜访王室守藏使老子和苌弘,向两人求取思想,并学习王室之礼。

  但是孔子当时付担不起往来东周的费用;现在学生中有了三桓子弟,他就可以实现愿望了。孟懿子了解到老师的想法,于是向鲁昭公做了汇报。鲁昭公对孔子的印象还是非常不错的,他支持孔子的求学之举,便赐给孔子一辆马车、两匹马和一名随从。孔子便在本年夏天带着随从和一名学生踏上去往东周之路。

  那时王子朝的反叛势力仍然威胁着东周王室,孔子一行小心避开反叛者活动猖獗的地区,用了一段的时间才进入成周。

  “老子”的身份,据考证认为(这只是其中一种观点)他并非某一人,而是一类人,是周王室几位史官的统称。周代列国官职多为世袭制,史官也是如此;王室史官地位崇高且普遍长寿,所以被尊称“老子”。历史上第一位老子便是周幽王的史官伯阳,写下《道德经》的则是战国时代的某位老子;孔子拜访的是其中一人,楚国有位“老莱子”据说也是老子中的一员。

  儒家发祥于礼官,道家形成于史官;儒家面对现实,道家归纳历史。儒、道同根同源,对立统一,是中华文明主干上的两大基本分支;后来又分出了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中华文明之树的每条根系,都不会为这一家或那一家单独提供养分。

  儒和道因其把持的“一(中心)”不同而不同。孔子说“吾一以贯之”,这个“一”便是“仁”,仁者爱人也;在仁这一中心之下又分出“忠”和“恕”两个基本点。老子说“抱朴守一”,这个“一”便是“道”。由于道是形而上的概念,老子无法给出其定义,只好从反面描述道的特征,并解释说“勉强称之为道”。道之下分出“有”则“无”两个基本点,有和无是同生共灭、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因此人类历史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应当是老夫子。

Locked Chapter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