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八十二章 红色警戒

阴山北方的大军驻地,将士们因为天气突变,导致寒冷交加。

  好在,二大王朱尚烈体桖将士,又因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军营里除了少数放哨的探子,大都拥挤在各自的军帐内。

  从西安而来的十万大军,顿时为草原的驻军带来了活力,同时,令人热血膨胀的军号声,也赶走了萧瑟笼罩的军营。

  好的消息,无疑不是为士气低沉的将士们打入了一只强心剂。

  “长生天没有抛弃他的子民。”

  “大王万岁。”

  草原的将士们,在听到寒衣送到后,几乎全部跪地感谢长生天的恩赐。

  而中原的将士们,则口呼着朱尚炳,大声歌唱他们仁厚的大王。

  “王指挥使,你听?”

  跟随邓迁一起前来的数十位指挥使,听到军营中的高唱,不由齐齐皱眉。

  被称为王指挥使,是西安前卫,也是西安第一骑兵卫的将军,王显。

  王显的地位,在西北军中是仅次于邓迁的存在,也是这次兵伐朵颜的副帅。

  故而,其他指挥使们在邓迁与二大王,三大王交接军事前,便以王显为尊。

  “此事不要伸张,本将会上报大王。”

  “诺!”

  能做到指挥使位置的将领,都不是傻子。

  王显自然听懂了指挥使们让他听歌声的原因。

  草原人只知长生天,却不知大王,这对大王的统治是极其不利的。

  又听了一会儿,王显等到了前来与他交接御寒衣物的将领。

  发放物资,在有条不絮中快速进行着。

  而这时候,天空中的鹰叫声传遍了整个军营。

  “是鹰卫,大王来信。”

  王显等指挥使,一看天空中俯冲下来的鹰便一口肯定。

  鹰卫的鹰与野生的鹰皆是不同,因为是饲养,负责喂养的将士们,都在各类鹰的身上做出了醒目的标记。

  像这一只,体型巨大的陇山山鹰,它的个头要比其他鹰大整整一圈,再看鹰的额头标记了一点黄,这便证明,它是大王传信的专用鹰。

  “鹰卫何在?”

  听到鹰叫声,帅帐内的朱尚烈三人也走出了大帐,如同王显等人一样,当朱尚烈看到鹰的额头后,立刻命令鹰卫接应俯冲下来的山鹰。

  山鹰,是天空之王,它的基因里天生就带有高傲。

  虽然被秦王府找到了驯服办法,也大量训练了很多种类不一的鹰作为传信的使者。

  但,不是任何人都能让鹰乖乖的听命行事,何况还是让它降临在能威胁它的人身上。

  鹰卫,他们即是鹰的训练人,也是鹰的朋友,亲人。

  对待每一只鹰,鹰卫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关怀。

  人说日久见真情,人与动物相处同样如此,善意总是会被动物们明白。

  虽然他们不能口出人言,但是它们会以肢体语言表示自己的善意。

  就像这只降临在鹰卫手臂上的山鹰。

  当山鹰发现鹰卫的手臂,无法承受它巨大的体型时,它便会腾空来传递信息给鹰卫。

  鹰卫见此,都会快速取下山鹰脚上绑着的小竹筒。

  因为鹰,在腾空保持动作的时候,是非常吃力的。

  “去吧!”

  鹰卫取下竹筒,伸手指向帅帐的帐顶上,那里有一个为鹰专门准备休息的地方。

  “鸣……”

  一声鸣叫,陇山山鹰展翅高飞,直到它在天空盘旋数圈后,才回到鹰卫为他准备的安乐窝。

  “二大王,红色警戒。”

  鹰卫见到了竹筒上的红色,立刻交给朱尚烈。

  “红色警戒!”

  当朱尚烈兄弟,以及周围的指挥使们听到红色警戒后,全部都面露沉重的神情。

  “怎么会出现红色警戒!”

  朱尚烈一边准备打开竹筒,一边自言自语。

  秦王府的紧急军情,分为五个级别,按照红,橙,蓝,紫,绿五种颜色区分。

  出现红色,那便代表战争已经临近,需要全军动员。

  朱尚烈疑惑,其他指挥使更加一头雾水。

  西北,如今可是大明北方当之无愧的霸主,即便是祸害千年的草原,如今也被征服了一大半。

  而另一半,鞑靼。

  鞑靼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让大王发出全军总动员的命令。

  秦王府,西北,如今的兵力总和已经超过五十万。

  而且,这五十万还是战兵。

  要是,加上辅兵,百万大军并不夸张。

  除非!

  与朝廷……

  所有人都想到了这里。

  但是,他们都很自觉的忽视。

  朱尚烈和其他指挥使的想法一样,他觉得他已经不用看王兄的命令了。

  可是,当他打开信件观察过后,突然勃然大怒。

  “好胆……”

  “二大王,出了何事?”

  邓迁见朱尚烈脸红脖子粗的大骂,出口询问。

  朱尚烈将信件递给邓迁后,下达军令。

  “传大王军令,全军立刻拔营西进,前往萧关集结。”

  “诺!”

  当军令下达后,指挥使们没有一丝犹豫,随即领命。

  在指挥使们即将各自离开下令士卒拔营时,邓迁叫住了他们。

  “等一等。”

  “提前让你们知晓缘由。”

  邓迁会这样说,自然是因为避免朝令夕改。

  特别是军令,邓迁比朱尚烈这个年轻的大王可要慎重的多。

  毕竟历史上,像烽火戏诸侯这样,把军令当儿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数不胜数。

  “大王收到十万火急的军情,故而下达红色警戒。”

  邓迁先把朱尚炳下达红色警戒的原因告知指挥使们。

  随即,他才说道:“根据天山卫传回西安的准确情报,他们发现第一批从西方来的数万大军已经翻过葱岭,目的地正是我大明。”

  西方来的!

  是蒙古人!

  指挥使们对于世界并不陌生。

  毕竟元朝的庞大,元朝的疆域,汉人们,特别是汉人的将军们心中都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当初,大明赶走元朝后,洪武大帝朱元璋时刻都在防备着来自西方的蒙古人。

  洪武大帝为什么会制定先南下后北伐的方针,为什么会先打下西域,高原,并建立卫所。

  正是因为北方的残元,已经对大明构不成威胁。

  大明的威胁只能来自西方,或者海上。

  海上之敌,大明不怕。

  毕竟大明的京城应天,也就是南京距离大海并不远。

  而南京,可是驻扎了护卫京城的数十万精兵。

  无论海上之敌在何处登陆,大明都有能力快速应对,并将其赶下大海喂鱼。

  而在西方,朱元璋一样开始向西推进。

  从建立哈密卫,天山卫,昆仑卫等等……

  大明的疆域一直延伸到了葱岭,也就是后世的帕米尔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