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154章 张华病重

    自四月初,朝廷派了许超、陶侃征淮南以来,至今已有半个多月了。在这期间司马遹只接到两次捷报,一次是在徐州南部大败王弥叛军,经过几番交战后,成功斩杀了王弥并平定了叛乱;二是许超派兵出正阳关,大军架浮桥渡过了淮河,并击溃江东军二千于寿春城下,已将寿春包围。

  不过,朝廷上下显然低估了江左对淮南的重视,之前渡河之战都只算是小胜,算不得什么,而围困寿春,拔掉这颗钉子,才算是大事。可是到现在,攻打寿春已经月余,仍然拿不下来,这怎能不使司马遹心焦。

  “孤必须到淮南走一趟!”

  淮南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要知道历来东南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南北对抗,南方主要是依托长江和淮河。南方一些军事重镇的形成,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下连吴越,纵贯东西,延绵数千里,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使整个南方地区的形势得以完整;另外,长江本身即发挥着对抗北方铁骑冲击的天堑作用。南方在长江沿线置列有一系列军事重镇,扼守长江的几处要点。

  古代长江下游易渡之处有二,一是采石渡,一是刮洲渡,分处建康(今南京)的上下游。建康方面也加强对两处渡口的防守。在这两处渡口的南岸,分别有京口(今江苏镇江)和采石,北岸分别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和历阳(今安徽和县),都置兵戊于守,立为重镇。

  淮河与长江相表里,发挥着双重的屏障作用。经营淮河兼有防守和主动进攻两层战略意义。历代保据江南者,对于淮河与长江的这种唇齿关系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守江必先守淮”的议论亦随处可见。

  南方在淮河一线也置列有一系列重镇,主要是扼守淮河支流与淮河的交汇口。在淮西,主要是钟离(今安徽凤阳)和寿春(今安徽寿县),在淮东,主要是山阳(今江苏淮安)和盱眙。寿春正对颍口(颍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挡颍河或淮河上游方向的来敌;钟离正对涡口(涡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挡涡河之冲。

  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是泗水,古代泗水自山东南流,在淮安附近汇入淮河。淮泗水路自古为南北水运交通要道,山阳和盱眙即控制着泗水方向的来路。在泗水方向,若取更积极的态势,还可以经营彭城(今徐州)以图北方。

  随着南北力量的消长变化,其攻守之势也随着而变化南方强盛时,可以前出淮北进取中原;南方衰弱时,则往往退守长江;南北势均力敌时,则往往以淮河一线为对抗前沿。

Locked Chapter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