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十六章 看把你给能的!

次日到了晚饭饭点的时候,大伙照例上了岸挖野菜吃。

  村长见天也快黑了,大伙儿又拖拖拉拉地。这家想多揪两把野菜,那家见了这家动作便也回头多揪两把。

  想着索性也要找地方过夜的,就在这儿歇下,明日早晨再走吧。

  哪想第二日待要走时,约莫有三分之一的人家不肯再往前走了。

  “这里又没有水害,野菜也多,做啥子还要往前走?”

  杨家老太太不满地嚷嚷。

  “是啊是啊!费那个力气往前去,还不如省些力气多挖点野菜呢!”

  “可不是,咱挖了赶紧烤干了存起来。多存一分,咱们也就多一分依仗能挨过年去。多挖野菜才是正理呢!”

  立马就引来了一群人的附和。

  “大伙儿听我说!

  这雨还不见停,说不定过几日水就漫上来了。

  咱再往前走个两三日,也多两分保险不是?

  野菜也不急着这两日的。”

  村长苦心相劝。

  正僵持不下,突然有人尖叫一声,手指了那边远处。

  众人顺着望过去,只见那边乌压压来了一片人,个个操着扁担锄头的,气势汹汹地朝这边来。

  吓得那些老太太媳妇子们哆哆嗦嗦往竹筏那边跑,跑了两步想起篮子和野菜还在地上呢!又回去捡。

  “别捡了,别捡了,快走!

  哪里没个野菜挖了,命要紧!”

  村长站在筏子上冲这边喊。

  这边的媳妇踩了别家小闺女的鞋,那边的老太太踢了人家的篮子。

  一时叫骂声,哭喊声,场面一片混乱。

  谁听得进去他喊话?

  还有那推搡着倒地上了的老太太,干脆一屁股坐在那干嚎起来。

  竹筏上她儿子远远瞧见了,吓出汗来。

  赶紧跳到岸上,拎起老娘就跑。也不管老娘哭着喊着胳膊快断了。

  各家掌篙的人急得跳脚,心急火燎地望着这边。

  自家人一到齐就抡起竹竿,拼命地往前撑。

  恰恰撑离岸边三四米远的时候,那群人到了。站在岸边对着竹筏挥锄头,叫骂声不断。

  “灰狗儿滴,叫你们偷咱们野菜!”

  “看你们还敢来,来了老子给你们把腿敲断了!”

  有那年纪轻的后生,还想蹚了水追过来,旁边的人拉都拉不住。

  那拼命的样子,吓得竹筏上这群人头也不敢回地往前划。

  待跑远了,一颗心终于揣回肚子里。

  有那嘴快的妇人,忍不住开始怼起先前不肯走的人家,恨恨骂:

  “呸!有些人不是能吗?可把你给能的,倒是别跑啊!”

  先前那几家只讪讪转头看远方,不搭话,装作没听见。有的恨不能缩起来。

  村长只好出来安抚两边。

  “都别吵了,咱们大家一起出来,就是谋个出路。

  出门在外的,可得绑一起喽!人多力量大,那外边的人也不敢轻易欺负咱。

  方才那里是咱们莽撞了!

  这里虽说没有被水淹,那也比咱们那好不到哪去。

  雨都是一样的下,怕是地里也没收着粮,就指望着村边上的野菜过冬了。

  见咱们这么多人挖,一顿还好。却迟迟不肯走,那不得和咱拼了命啊!”

  众人忙点头说是,都乖乖装孙子。

  这会儿谁也没有跳出来挑事儿,只等村长进一步指示。

  “所以咱们得继续往前走,到那受灾小的地儿。

  今儿这,就是人家不来赶咱,咱也呆不久啊!

  就那么些野菜,咱们这些人家都不够一个月吃的,还得和他们抢着挖,那多憋气!”

  村长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

  众人又点头。

  “等咱们到了没灾的地方,人家有粮,不稀罕这点野菜!咱们就可以放开了挖。

  没准还能找点活计,挣几个铜板换粮食吃。”

  无有不应的。

  最后村长拍板,大伙继续往前走了。

  就这样无风无浪地又行了五日,每日中午歇上半个时辰。

  汉子们撑了这么些天,胳膊早已酸疼得抬不起来。

  妇人们正好趁这个时候跨了篮子上岸赶紧寻摸些野菜。

  这样既赶了路,也没有再消耗原先的粮食,大伙都还算满意。

  就这样,到了郢江府的最后一个大城,北襄郡城。

  北襄郡城本就是依着阳昌河而建,再往北就过了阳昌河了。

  到这儿雨势已经明显减小了,一日有一日没的。

  最近两日途径的村子,还有村民问他们打哪儿来,很是和气,不像是遭了灾的样子。

  一问,原来他们这儿才稀稀拉拉地下了半月的雨,可谓是风调雨顺,半点儿灾也没受。

  不过众人并未打算就此落脚了。

  因钟灵私底下劝说她舅公,

  “咱们一路走来,受灾的地儿不少。

  往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过来,这里指定是容不下的。

  咱呆在这儿,前头几天可能还好,往后头些,日子怕是不好过。”

  见她舅公面色犹豫,又说:

  “这儿虽然没啥雨,但也不见太阳。

  舅公,咱们这些人从南边过来,一应物什全都湿透了,不得多晒晒啊?

  挖了野菜要存起来过冬,直接晒干也比烤干轻省很多。”

  村长皱着眉思考了一会儿,终于说:

  “眼看再往北一些雨就停了,咱们这么远都走了,也不差多几日的路程!

  行!咱就再多走两日。”

  村民们由于前几日的事,倒也没人跳出来要单独留下来。

  大家就在北襄郡城外出了阳昌河,转入一条稍小的河继续往北去了。

  这回行船倒是快了不少,一来无雨,二来也不是逆流而上了。

  只走了一日就到了豫中府的一座大城南阳郡。

  就在这儿落定了。

  今日太晚,大伙儿在城外不远处找地歇下了。

  也不欲多做停留。次日一大早,就催村长带人去问清楚事项早日安定下来。

  村长让他们在原地等候,只带了钟兴维并四个灵活可靠的后生,到城门口看了告示,进城就问人往府衙去了。

  到了府衙门口,给了守门的小哥一盏茶钱,就被指去户房方向。

  所幸当今发了严令,让当地各级官员全力帮助百姓一应的灾荒赈济并临时安家之事。

  所以户房各书吏早就磨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了。

  只可惜大部分人还没往北逃到这里。近日来每日都只接待零零星星几个村民,正苦恼着呢。

  是以钟兴维一行人受到了生平前所未有的礼遇,啥时候官爷们这么客气了?

  六人忐忑地随着办事的张典史各处转悠。只知点头说嗯,不知到底说了做了些啥。

  临了,张典史取出一份图册来。圈了三个乡,让他们自己选一个。

  那张典史一再表示:

  “你们是走了运了。像你们这么大伙人,照平常定是随便被指到辖下的县里,再由县里打散了分到各个村里去的。

  不过当今圣上福泽天下,心系灾民。”

  说着还狗腿地朝东北方向拱了拱手。

  众人又是一阵点头过后,典史接着道:

  “让咱尽量把你们往一处拨。

  你们熟人聚在一起也好互相照应,早日安定下来。”

  张典史又板了脸严肃地训诫,

  “但你们万不可惹是生非!

  若是仗着人多聚众闹事,朝廷正招人去你们家乡那边修堰呢!

  隔壁工房的诸位典史们正愁招不到人。

  一有闹事的,立马捉了,送去南边修堰坝!”

  众人吓得赶忙摆手,直说不敢。

  咱只是过来谋个生活,一定老老实实地,最迟熬过冬就回去了。

  倒是村长和钟兴维头脑还算清醒,毕竟是识字的,多了两分胆识。

  把三个乡的情况仔细问了一遍,选了东边的一个乡。

  不过他们五十六户人家,虽说要尽量安排在一起,但也没有哪个村子能容下这么些人的。

  还是要拆成四拨划到相近的四个村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