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一九二章 安全

“即将犯者,是否有罪”,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却在联邦社会引发了一场大辩论。

  面对这种问题,法-律、或者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言之凿凿,从规则角度讲,罪行只有切实出现、才能够被定义,即将发生的事,则属于未可知、不确定的将来,讨论这样的虚无缥缈毫无意义。

  然而另一方面,多年来饱受教义熏陶的民众,却很容易将犯-罪与教义中的语句联系起来,认为有犯事倾向的人,就是有罪,完全有必要加以干预。

  联邦政府的最终决策,则比较折衷:

  既没有批准暴力机构逮捕“潜在的犯事者”,也没有下令中止这一方面的研究。

  逮捕“潜在犯”,这种事想一想也知道很不靠谱,方然也很明白,一旦开了这样的先例,或早或晚,就会出现被冤枉的倒霉蛋。

  而且和其他倒霉蛋相比,这种冤枉,被洗刷的可能性还几乎等于零,正如没有一个系统能百分之百的断定,某人接下来一定会犯事,也没有一个人能洗脱尚未发生的恶行,证明自己决不会真的那么做。

  倘若言语威胁他人,“I_will_kill_you”,就会被控一级谋杀未遂,那社会可麻烦大了。

  可是另一方面,对言行举止透露意图,的确有犯事可能、至少从概率上讲的确如此的某些个体,倘若不闻不问,专等他开枪后再迅速将其逮捕、甚至当场击毙,那耗费巨大的AI系统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

  长此以往,总有一天会弄出911提前呼叫警察和医生,待案件发生后,逮捕加验尸一条龙服务的荒唐场面来。

  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联邦调查局的系统又如何发挥作用呢:

  答案是“提前告诫”。

  每当系统发现了一桩“疑似即将发生的恶行”,小到违章停车,大到劫持客机,出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考量,FBI的庞大体系就会立即采取行动,调动距离最近的有生力量或者机器人前往现场。

  在情况不允许时,则会一并通过网络推送、广播讯息,用严厉的警告,和温柔的劝诫,奉劝歹念者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现实中,方然就见识过类似的场景,当非自动驾驶车辆减速、停止在不准停车的区域,驾驶员释放手刹、引擎熄火,敏感的监控体系就会立即推送讯息,给驾驶员的手机发一条“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停车不规范,钱包两行泪”的告诫短信。

  对图谋劫机的歹徒,一旦系统侦测到可疑线索,定位目标后,就会调集力量对其进行围堵,而后采取没收作案工具、高音喇叭警告等方式,劝其迷途知返,放下屠刀。

Locked Chapter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