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1199章 波

这个软件有点像是扣扣音乐的感觉。

  林双拇指在这个界面上轻轻一划,分页并不是歌词,而是一篇文字资料,简单解释了发声和语言的内在机制。

  气流冲击声带,振动发出声音,调整声带的张力,就能改变声音的频率。说话和唱歌时,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声门附近的狭窄的气道,气流加快,两片声带互相靠近,合拢,气流累积再次推开,周而复始。

  声带和空气相互作用的振动就是声音的来源!

  说话不只是声带的问题,还有呼吸与口腔舌头以及鼻腔等关键器官的配合,而这需要大脑中高级语言功能区域来控制协调。

  关于声音与语言的一些“基本常识”,都在这里提到了。有些地方还可以接着点下去,内容大致和林双在网上了解的差不多。

  他因为之前任务奖励的原因,也特意上网去学习了下,声音的来源,相互作用。

  人的听觉形成,动物的听觉。

  所谓的骨传导,最为人所知的是贝多芬。

  耳聋后仍然能谱曲,利用的就是骨传导,从理论上来看,并不能将外界空气的振动转换为骨传导的声波,因为皮肤表面的阻尼首先就被过滤了。但如果直接接触振动物体表面,倒是可以。

  贝多芬就是这么干的,他将棍子硬物抵近钢琴,通过牙齿传入颅内,声波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产生听觉。

  身为大音乐家,很清楚自己听到的是什么音,在脑子里也可以形成音乐印象,这是好听,还是不好听。

  骨传导的传导方式一般有移动式和挤压式两种方式,二者协同可刺激螺旋器引起听觉,其具体传导途径为:“声波-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骨传导效率是很高的,蛇和大象就是很好的例子。

  蛇并没有耳孔、鼓室、鼓膜及耳咽管完整的听觉器官,但它有听骨-耳柱骨,内端与内耳的卵圆窗相接,外端与方骨中央部相连,通过身体对于地面的振动“听到”声音,但主要并不是空气中声波,而是对于地面振动的感知,因此蛇类对于地面以下的地层动向是比较敏感的。

  大象也会用骨传导的方式来“听到”远处的声音,它们会用前脚尽量贴近地面,以拾取到足够大的振动,通过骨传导到内耳听到远处的次声波,这种声波在20HZ以下,传播距离很远,在人耳敏感的范围以外,但大象却能感受到这种声音!

Locked Chapter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