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宋朝的女子教育

  宋朝女子也有教育的,高等的是宫廷教育,包括选妃入宫前对秀女的教育。次高等的乃是大户人家的教育,会请先生来家中教育自家的女弟,这才造成了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没有钱但父母识字会在家对女弟教育,或者各个**里对买来的女童教育,不过前者偏向女红、女德,包括学习《女论语》等女德书籍,后者偏向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以便长大成为一个才色双全的妓子。但这些条件都没有,也有办法教育,宋朝教育发达,除了京学州学县学宗学外,里巷间乡校、私塾、家塾、舍馆、书会数不胜数,毕竟折翼者少,许多学子家中又没有背景,又考不中,于是被请去做先生,因此各类私塾便越来越多。也有许多平民人家将自家的女弟送入私塾读书。

  南宋有一首词:

  同年同月又同窗,不似鸾凰,谁似鸾凰?石榴树下事匆忙,惊散鸳鸯,拆散鸳鸯。

  一年不到读书堂,教不思量,怎不思量?朝朝暮暮只烧香,有分成双,愿早成双。

  浙东张忠父与罗仁卿为邻居,两家妻子同日生产,张家得子名幼谦,罗家得女为惜惜。两人稍长后一道进入同一私塾读书,秘密订下婚约。后来惜惜更大了,呆在私塾便有些不便,便不来上学了,张幼谦便写下这首词带给罗惜惜。罗惜惜回金钱十个,相思子一粒,表示不变心。张忠父便替其子向罗家求婚,罗家嫌张家贫没有同意,却接受了富民辛家的聘礼。张幼谦大恨,又写了一首词:

  天有神,地有神,海誓山盟宇字真,如今墨尚新。过一春,又一春,不解金钱变作银,如何忘却人?

  罗惜惜说,接受聘礼是我父亲的意思,我没有变心,你来与我私会,两人跳墙私会,罗父发觉,将张幼谦捆起来送到官府。官员问了事情经过后居然做了好心的判决,强行解决罗辛两家的婚约,将罗惜惜嫁给张幼谦。次年张幼谦在心情高兴之下,中得进士,官至通判。

  这是《初刻拍案惊奇》里的一个故事,但或多或少反映了宋朝的女弟教育面貌。现在还没有到南宋,那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开宝寺塔,就是开封铁塔的设计者之一都料匠预浩有一个女儿,仅十几岁就根据父亲的口述,便写下三卷《木经》,连沈括都对这本书产生了关注,择了一段放入《梦溪笔谈》中。当然进县学那是不可能了,县学州学京学那是专门培养科举人才的场所,难道让女子进京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