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四百八十五章 “虽楚有材,实为晋用”

完成公务后,令尹子木设宴招待声子。子木在席间问:“晋国大臣与楚国相比,哪国的更为优秀?”

  声子说:“晋国的卿士不如楚国(子木听得心里暖洋洋);但是大夫贤明,都有成为卿士的能力。怎么说呢,就像嘉木、皮革,都是从楚国运过去的;虽楚有材,实为晋用。”

  子木说:“那么大的国家,为什么要任用楚国的流亡者?难道晋国公室没有公族姻亲吗?”

  声子说:“当然有,但是楚材实在太多了,用都用不过来。我听说:‘好的执政者不僭赏、不滥罚。’僭赏则怕赏及奸人;滥罚则怕及于善人。如果不幸失察,宁僭勿滥。宁可使奸人得利,也不能失去善人。失去善人,国家就会变得邪恶。因此《诗》说:‘人之云亡,邦国珍萃。’说的就是国家失去善人的恶果。《夏书》又说:‘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就是害怕失去善人之意。《商颂》也说:‘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这就是商汤获得大成的原因。

  “古时名君贤臣,乐于奖赏而慎用刑罚,希望用奖赏劝导国民行善。国民行善,作恶的人就少了。统治者在春夏行赏,在秋冬行刑。行赏时会举行盛大的宴会,以显示欢乐;行刑时撤掉鼓乐,贬损饮食,以昭示畏惧。官员们早起晚睡,朝夕处理公务,以恤民生。以上三点都是礼之大节,国家施行大节,没有堕落衰败的。

  “但是楚国今日则不然,王室制定了太多的罪名与刑罚,大夫们动辄得咎,不得不逃死四方。流亡者为了谋生,不得不在敌国担任要职,并加害楚国。王室变得不可救药,大夫们也就无法忍受滥刑了。”

  子木表示不太明白对方的意思。

  声子继续说:“在当年申公子仪之乱中(BC613),析公子边(屈御寇)逃到晋国,晋侯把他留在身边作为参谋。在后来的绕角之战(BC585)中,晋军本来已经准备撤退了,但是子边说:‘楚师轻佻,容易受到震荡。如果多布置军鼓,在夜里敲击呐喊佯装进攻,楚师必逃。’栾书采纳了意见,在夜里大造声势,楚军果然溃逃不能止。晋军随后入侵蔡国,袭击沈国,俘虏沈子;又在桑遂击败了申、息军队,俘虏了楚军主帅申丽。结果郑国不敢南面侍楚,使楚失去华夏的,就是析公。

Locked Chapter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