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584章、大幕前奏

  中平七年五月初三,不管后世如何记载和评价这一日,至少在目前大多数人看来,这会是一个即将拉开大汉新纪元的日子。

  因为先帝刘宏的突然故去,大皇子刘辩在几乎没什么异议之下,靠着何皇后和国舅爷、大将军何进以及一干大臣的推捧,顺利获得登基为帝的继承权,而后选在了一个黄道吉日,正式登基为帝,同时还要举行祭天大典、奉先帝刘宏入殓并入太庙等。

  只是在此之前,关于刘宏的一些后事问题还是要一并解决掉的,比如说最麻烦的一个谥号。

  谥号是古人对于死去的人的一种追忆情节,当然一般有谥号的都要是在社会上拥有着一定地位的人,比如说朝廷大员、比如说开国功臣,再比如说,一国之君。

  前两者,一般来说当朝的君主首先掌握着为其提取谥号的权力,也可以看成是君主对这些臣子们的评价;而后者则可以看作是臣子们对于君主的评价。

  谥号的历史传统悠久,早在秦朝之前,不管是在西周时候,还是在春秋战国诸侯乱战时期,都经常可见这类称号,尤其是那些君主们,比如说东迁洛邑开启东周的周平王,比如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还有“厉王止谤”中的周厉王,或者是如秦穆公、楚怀王等等之类,都是以后来的谥号而称。

  不过到了秦朝时候有些变化,在秦始皇的时候,曾经因为其性格孤傲,认为君王谥号相当于臣子们对君主的评价,这是一种大不敬,是对于皇权的削弱,故而将其废除,而其身后名也自是以其在世时候的始皇帝为名,而后的胡亥也只是称为秦二世,子婴更只是为秦王;只是谥号的传统并未就此断绝,在西汉的时候,又重新被提起,并且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更被逐渐发扬光大。

  作为一国之君,和大臣们自然有很多不同,臣子们的谥号,不管生前如何功劳甚大,但在死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君主本身,一般来说也就不外乎忠、勇、烈之类;而君王的谥号,一般来说则可以分成三种大类别:其一种,自然就是褒义,大多是褒扬君王在世的时候,或文韬武略、或英明神武,如“文”、“武”、“景”、“烈”、“昭”以及“穆”,典型的就如先朝的文帝、景帝和武帝;还有一种就是贬义,如“炀”、“厉”、“灵”等,最典型的就是隋炀帝了;最后还有一种表达同情,比较偏于中性的词,比如“哀”、“怀”、“愍”、“悼”等。

  对于先帝刘宏,不管他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也不管他生前如何,都逃不过这身后名的议论问题。

  而后便有,礼官上议谥号:汉灵帝!

Locked Chapter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