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185章 化胡为夏

望着刘勃勃、叱干阿利逐渐远去背影,宋繇眉头紧皱,他想不明白卫朔为何还留着刘勃勃。

  在宋繇眼中,其实在夺取朔方后,刘勃勃就该被除掉,哪还容得对方隔三差五来找事?

  “体业欲言又止,可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还请直言相告,朔洗耳恭听便是。”

  “主公,刘勃勃此人薄情寡义,今日又大闹都护府,您为何不趁机除掉他?”

  “体业有所不知,朔以前优容他,乃是因为此人还算是个人才,打算培养一下收为己用。”

  “且当时欲夺朔方,还需拉他做幌子,因此不能薄待对方。”

  “而眼下不重惩他,是需要用他以及叱干阿利做表率,以方便在朔方推行汉化改革。”

  “大半年来,伯渊一手推行新政,一手扶持新天师道,总算在朔方成功站稳脚跟。”

  “但离真正将朔方变成河西根基之地,还相距甚远。”

  “如今羌胡叛乱已被镇压,北魏又遣使来和,内外条件已然成熟,到了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的时机。”

  “原来如此,怪不得主公勒令叱干阿利改汉姓,原来是为了推动汉化改革。”

  很快这场由卫朔推动、崔浩具体实施的伟大改革,率先在朔方全面推行开来。

  第一项改革:穿汉服。

  公元391年,十月,卫朔以大都护名义下令改革服饰制度。

  规定河西臣民(厢军府兵除外)一律改穿宽袍大袖的汉服,不得再穿束身窄袖的胡服。

  胡族自进入中原以来,一直沿用各自服饰,并且在胡人统治下,命运多舛的北方汉人也俱都穿着各色胡族服饰,甚至有时候胡族服饰乃是“国服”地位。

  卫朔推行的汉化改革,首先拿服饰开刀,自有其道理。

  在古代,服饰也即“衣冠”,它并非简简单单地是一件衣服。

  那些花花绿绿的布料上,附加着很多额外的精神价值,既是一个民族的外在特征,又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直接体现。

  中国人一向自称“华夏”。

  而《尚书》对其解释是:“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服章也,即指服饰,衣冠。

  而如今河西推行的服饰改革,就是让象征着野蛮和落后的胡虏服饰完全消失,让象征着文明和进步的汉族服饰重新占据统治地位。

  除此之外,让胡人改穿汉服也能减少民族矛盾,增强胡人对华夏的认同感。

  第二项改革:说汉语。

  西方有句名言,即若想消灭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承载它的语言。

Locked Chapter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